淮阳新网

查看: 210546|回复: 1

成就华夏之土 寻迹故里淮阳

发表于 2022-7-23 11: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移动
【导语】
为了解党在十八大以来对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塑”保护与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成就,从而起到非遗宣传效益让更多的人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7月21日,国际学院“寻迹非遗观察团”暑期“三下乡”调研团队来到了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河南省邵波彩塑泥泥狗大师工作室”。

本次活动,调研团队不仅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塑传承人任国伦、邵波进行了专题采访,更是切身参与到“中国淮阳泥泥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中来,让团队一行人受益匪浅。

【主体】
专题采访展情怀
寻迹非遗观察团采访了淮阳泥塑文化传承人任国伦和邵波两位老师,通过采访了解到老师们从业的经验以及对于这门手艺的卓越追求。

(图为任国伦老先生)

其中,邵波从小学时接触这门手艺,职业发展至今21年有余。邵波老师说道:“我作为淮阳泥塑文化的传承人之一,一直都在学习,社会就是我的学校,我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邵老师始终践行“活到老,学到老”这句箴言,这也是他践行工匠精神将淮阳泥塑文化传承至今的精神支柱。
而泥泥狗的制作,在工艺上又有许多讲究:模具等细致性的东西在使用的时候要求很高,制作的时候要求泥胚成型是圆润的,光滑的,所以在模具上要下很大功夫。制作工程中加热的温度也是要求很高的,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

从作品类型上,泥泥狗又有人头狗、九头鸟、小泥鳖、小中板、娃娃头、大花货等几百个品种。其中“三不猴”这一作品最具有代表性,作品参照孔子的思想理念,传达出儒家理念。三个不同的形态分别表达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十分具有文化情怀。

非遗制作全纪实
寻迹非遗观察团现场参与到泥泥狗制作的打泥、搓胚、成型、染色、点花等等二十多道工序中,逐渐发现了其中的关窍。
“点画”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步,虽使用的工具简陋,但却是赋予“泥泥狗”灵魂的一步,观察团在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制作而成的泥胚上进行“点画”创作,笔墨间贯通古今血脉制作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品。

而传统泥泥狗胎体使用黄胶泥捏制,具有沉重易碎、不便运输携带和长期保存的缺点,邵波老师作为淮阳泥塑文化的传承人之一,对其进行了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在保持原有造型和艺术表现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将泥泥狗制作与陶器烧造技术相融合,用陶土作为原料,大胆采用陶艺化空心工艺,把这掌心古老的一抔土变得结实轻便,经典永续。这样的创新使得泥泥狗不仅表面的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在收藏与艺术价值上更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宣传文化有决心
受疫情影响团队前期的准备工作,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通过调查了解到除本地居民外社会群众对于淮阳泥塑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而其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承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大多数年轻的学习者无法作为职业从一而终。但相关的保护政策,也让我们看到来越来越多的东方曙光,淮阳泥塑正在以自己的速度走向大众视野走向国际舞台。
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非遗手艺,讲好“文化传承故事”、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大众视野提高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黄科院“寻迹非遗观察团”暑期“三下乡”调研团队有这一决心,更呼吁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

幸运的是,黄科大“寻迹非遗观察团”在周口进行实地考察时恰巧遇上了在河南省邵波彩塑泥泥狗大师工作室前来参观了解和学习淮阳泥塑的的国际友人。团队通过英语和国际友人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泰国友人Putthipong Assaratanakul对淮阳泥塑文化表达了高度的喜爱,并且说道:“淮阳泥泥狗是如此的精美,中国的手工艺品是如此的精妙,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这一精美的手工艺品。”
【结语】
团队通过寻觅古迹感受党的发展,了解并宣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营造出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效果。










发表于 2022-7-26 10:1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