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并不是淮阳的地方小吃,但是在学校北面的饸饹面馆还是聚拢了不少顾客。这家面馆之所以赢得顾客,我想主要是“饸饹”二字上。这两个字好多人念成了“合格”,并不知道“饸硌面”的来历。大概是为了体验一下饸饹面的滋味,才慕名来了。老杜的饸饹面声名县城北关一带,质量当然是主要原因。面馆老板是本地人,姓杜,五十多岁,白白胖胖,头顶早谢了,平时话不多。说是老板,其实是大厨,算账和迎来送往主要由老婆负责。
出于职业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总爱考究一番,于是对“饸饹”二字产生了兴趣。问老杜“饸饹”二字的来历,老杜哪里说得清。后来百度一下,果然有好多发现。其实“饸饹”读“合乐”,饸饹面最初叫“河漏面”。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河漏面”也被上报朝廷。“河漏”这个古怪的名字,很快引起康熙注意,命人做好品尝,独特的风味让康熙赞不绝口。但因“河漏”二字与治理河道很不协调,不吉利,康熙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康熙不愧为汉学家,“饸饹”谐音“合乐”,食字旁,普通百姓容易理解。
饸饹面的做法并不复杂,是将豌豆面、荞麦面或其他杂豆面和软,用饸饹床子(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把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过去是手工,现在改做机器动力了。手工时代,饸饹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面团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等水烧滚了,一边用筷子搅,一边加入冷水,滚过两次,就可以捞出来,浇上事先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饸饹面比一般面条要粗些,但比面条劲道、质软,烹饪方式和面条差不多。因为美味可口,香气逸鼻,在北方地区颇受欢迎。
河南省的饸饹面以郏县为著名。据记载,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一陕西人逃荒至河南郏县,并在当地做起了“饸饹”生意,因其做工讲究,味美价实,备受民众喜爱,成了郏县的知名小吃,当地流行“到郏县不吃饸饹面等于白来”。老杜之所以干饸饹面馆,当然也是沾了郏县的光,前些年,老杜为了养家糊口,到郏县投奔亲戚,而亲戚开的就是饸饹面馆。老杜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面馆里一开始干零活,和煤、洗盘子碗、运货,啥都干。亲戚很受感动,出于感谢,让他参与制作饸饹面。过了几年,老杜就熟练地掌握了饸饹面的整套制作流程,相比亲戚,对于饸饹面“色、香、味”的把握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因为大儿子结婚,老杜决心不再打工,回到淮阳谋生计。
大儿子成婚后,老杜不甘寂寞,在酒厂附近开了个餐馆,老杜当老板,儿子和儿媳权作打工。餐馆规模不大,专营日常菜肴,但是人数不可少。老杜站锅,老婆负责招揽顾客,儿子和儿媳负责忙下,一家人到了饭时忙得不可开交。儿子毕竟要听老子的,在老杜的领导下,全家人拧成一股绳,生意一开始做得风生水起,成了远近三朋四友相聚的好去处。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儿子精通得的是南方菜系,他曾经在南方打工多年,老杜的长期在北方从事面食经营。老杜和儿子的经营理念时不时出现分歧,儿子仗着自己走南闯北的经验,坚持自己的是对的。老杜总感觉儿子不接地气,认不清服务对象。
其实老杜是对的,北方人大多都吃面,对于南方菜系的偏辣饭食不太感兴趣。老杜眼看改变不了儿子的意见,加上父亲长期有病,他要在医院护理父亲,后来干脆把餐馆交给儿子经营。父亲得的是长期卧床的病,老杜这一去就是二三年。老杜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父亲卧病在床,他长期伺候,喂饭、端屎尿盆子,从不嫌弃。每天要去取医院附近的街上买饭,然后送到医院。医院附近有一家饸饹面馆,老杜感觉很亲近,而父亲偏偏就爱吃饸饹面。老杜是行家,对那家的饸饹面还提出了改进意见。老杜每次为父亲买面,老板很是感激,都给他优惠不少。
没有了老杜的总策划,真应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话儿,儿子的餐馆因为不可本地人口味儿,尽管餐馆位置不错,经营也很尽力,但老杜时期的主顾越来越少,后来以致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老杜心有不甘,不想自己的手艺就这么算了。加上父亲有病欠下了不少外债,老杜也需要挣点钱还外债。老杜决心还要重操旧业,就经营饸饹面。于是说干就干,老杜很快联系了房主,又谈妥了房租,立即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老杜是开饭馆的行家,屋里面布置得啥是啥地方。操作间靠近路面,几间房子都是顾客就餐的地方,在院子里还搭起了简易棚子,人多了还可以临时用作餐位。老杜本想把门面好好打扮一下,但是城管不允许,说这间门面迟早要拆迁,根据城市的发展,这门面影响市容,来淮阳的人看见了影响城市形象。此时的淮阳郊区到处在拆迁,房地产事业如火如荼。老杜很识相,在政策面前坚决服从大局,只好迁就着经营。
因为房租便宜的缘故,老杜的饸饹面很是便宜,而且味道很纯正,加上老杜善于经营,饸饹面馆很快红红火火起来。我去郏县那里品尝过正宗的饸饹面,感觉老杜的饸饹面绝对得到那里的真传。北方人就是面食客,走遍大江南北,要是几天不吃面,会很难受。老杜似乎很是对我们这些知识分子高看一眼,凡是老师吃饭,他都会尽可能优惠。据他老婆讲,老杜学生时代成绩优秀,但是因为家里穷,兄弟妹妹多,父母供养不起,老杜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一家。言谈话语里,老杜表现出对作为老师的我的敬重,后来不知道他从哪里得的信息,知道了我的笔名“晨之风”。每次到那里去吃饭,老杜似乎很兴奋,在结账时安排老婆总要客气一番,零头钱干脆不要了,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儿子的餐馆不干后,干脆去外地打工去了。老杜更加坚信自己当年的经营理念是对的,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因为周边有几个楼盘工地,到了中午,到这里吃饭的工人特别多。工人大多是农民工,农民出身的工人消费图的就是实惠,到这里来,主要看重了老杜的饭食实惠。老杜不得不找帮手,上了岁数的亲戚在他忙不过来的时候,来给他帮忙。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也前来给餐馆收拾个碗筷,或者扫扫地。老杜在锅台前忙得不亦乐乎,老婆和亲戚忙着端饭。除了饸饹面,老杜还可以根据顾客需要,下烩面、汤面、捞面和饺子,配上十来种小菜,可以满足农民工顾客的需求。
我很不理解,老杜这么大的岁数,为啥还起五更爬半夜,如此辛劳挣钱。闲谈时,老杜说,家里的地没有了,拆迁征用了,赔偿的钱根本不够养老的,拆迁安置房还得装修,自己要想办法挣点钱,有了积蓄,老了的时候尽量不伸手给孩子要钱。现在的钱不够咋花的,一个月下来,除去房租,除去给父亲看病的钱,还得给孙子几个零花钱,再随随份子,积蓄不几个钱。
老杜整天乐呵呵的,他说,做生意的,不能愁眉苦脸,顾客高兴就是幸福。他说自己很满足,工作自由。不像他的小学同学,上了好多的年的学,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还当上了领导,结果不慎,进去了,啥也没有了。老杜说,自己没啥本事,没钱没地位,但是很快乐,也许这就是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