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然据考伏羲女娲为南方苗人的祖先。清初陆次云的《峒豀织志》里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伏羲女娲兄妹为婚一事在苗族地区流传甚广,在一些偏远苗族地区,伏羲音Bu-I,为伏羲古音,娲为Ku-eh,为娲古音,Bu字原意为祖先,I是第一,也就是说氏族最早祖先为伏羲、女娲。《淮南子?览冥训》上面虽说“未及宓戏氏之道”,下面却全为女娲功绩,《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士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结合苗族传说,女娲地位远高于伏羲,可推测这一传说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苗人以伏羲、女娲为祖起源很早。然而,苗蛮,东夷,西北华夏三集团是怎么融合的呢?太昊与伏羲怎么又会同为一人呢?有些人认为是史学家的谣传,而这些传说大都经民间口耳相传,应该谬误不会太大。我想应该是氏族集团消长,民族发展融合的结果。而最终应该在河南淮阳融合成最发达的集团太昊伏羲集团。
首先是仰韶文化和东夷集团的接触,二者很快合作、完善,《尧典》内说:“黎民终变始雍”。意思是东夷集团中九州的遗民变化了,和睦了,这样就到了考古学上大汶口文化中早期。屈家岭文化首先发现于湖北荆山,主要分布在两湖地区,是南苗集团的文化发展地区,在此地华夏同苗蛮集团接触,开始用武力后来用宗教和文化把它征服,一直至战国北方文化深入湘水流域,而后苗蛮传说才为华夏所同化。裴李岗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存在于公元前6000-5000年,从考古发掘看出这一文化较早,也较发达,很早就进入锄耕农业,并已饲养家畜、家禽,驯化野生动物,手工业也很发达,还可以看到祖先崇拜及灵魂不灭、神灵崇拜现象,随葬龟壳很多,有龟灵崇拜现象,豫东淮阳一带是早期新石器文化之后,继承了北辛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大汶口文化,是同时代诸文化中最发达的,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作用不可忽视。
据考古发掘,结合当时其他地域考古资料,当时人类的思维已脱离蒙昧状态,人们已经开始观察自然现象并试图探询其发生、发展原因,已基本具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伏羲氏族作为当时最先进、最强大的部落,为推进社会进步、人类发展、文明监觞做出了巨大贡献。各家史书所载的伏羲部族的贡献与考古事实的相佐,使我们找到古代传说的素地。《太平寰宇记卷42》引《帝王世纪》曰:“伏戏服牛乘马。”《易?系辞传释义》:伏,服也;戏,化也。《白虎通义》释下伏而化之。指伏羲开始驯化走兽。《帝王世纪》:“包羲取牺牲供庖厨,以炮以烙”。表明这一氏族已经具备相应的宗族关系,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伙食,考古发掘的烧过的木炭和烧烤过的动物骨骼证实了这一说法。伏羲根据日月盈虚,岁月年华,万物兴衰,草木枯荣,生老病死,灾兴祸福,事的起落,体悟阴阳消长,进而总结规律,始作八卦。《易?系辞》:“揲蓍画卦。”《寰宇记》说:“伏羲于蔡水得白龟画八卦。”《淮南子?要略》篇内说:“今易之乾坤是以穷道通义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也,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厚测淑清之到而捃逐尤物之祖也。”伏羲画八卦之传说在淮阳广为流传,传说伏羲在蔡水得白龟掘池放养,观天象始悟天地之道,又取淮阳独有之蓍草,用“—”表阳,用“——”表阴,排成八个卦形,分别代表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种不同的自然现象,这种记事方法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比结绳更进了一步,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化的“无字天书”。今淮阳城北有著名古迹画卦台,始建何时不详,《路史》已有记载,台下有太极八卦图,并发掘出有阴阳意象的石算盘一张,民间十年(1921)年,市民挖出一古物,龙头马尾,背驮阴阳鱼,这些都与八卦卦理有关。画卦台前有一面积约660平方丈的大坑,传为伏羲得白龟放养的地方,白龟背部奇特的结构,对伏羲画卦起了启发作用。正如明弘治癸丑科进士王良臣《白龟灵池》所写:“碧水平开土一泓,庖羲从此注精英;天生尤物成嘉瑞,地泄元机兆圣明。割破阴阳从背见,肇来奇偶自爻生;谁知有象全无象,止水无波分外清。”1984年8月,城东一少年于池中钓出一白龟,重1.2斤,全身乳白色,龟背纹路明显。2003年9月13日,在画卦台西侧桥北也捞出一只白龟,重2.4斤,龟甲中间有象征五行的五块大图案,两边有八块中图案,周围有二十四块小图案,经多方考证二者不是同一白龟。在大汶口等文化考古中发现,那时的人们有龟灵崇拜现象,在那时期的墓葬随葬品中有龟壳装有颜色不一,数量不等的小石子,龟甲经磨制,上面刻有文字符号,直到商朝,龟仍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传说与现实的吻合,不仅仅说明了人类的崇拜渊源,也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探索,传达了人类文明的先声。
少数民族虽经同化,但民族特性使他们具有独特的感受力,对颜色,对艺术都表现出敏感性,流行于南方的傩戏起源于原始巫文化,流传下来的一些绝活看起来有些神秘,其实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基础上,东夷太昊部落用少数民族的慧眼为人类民族的进程做出了贡献。伏羲氏还是音乐的鼻祖,《楚辞?大招》注:“伏羲始作琴瑟”;《拾遗记》:“包羲絙桑约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焉”;《纲鉴易知录》说:“太昊作荒乐,歌扶纬……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弦二十有七,命之曰离征,以通神明之道,以合天人之象,绠桑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养性,反其天真,音乐自是生焉。”平粮台出土的埙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之一。《管子》曰:“伏牺作九九之数。”在远古伏羲之前,结绳记事比较直观,但随着人类生活现状的复杂化,所需要的数也越来越多,在伏羲时代,蓍草与人们关系密切,是神灵的象征,常用来占卜,也成为人们记数的工具,他们把草与草叠加创造了新的近似于现代的记数方式。
在河南淮阳太昊陵统天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概括了伏羲氏的贡献,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经多方考证,伏羲定姓氏,万姓同根于陈。《纲鉴易知录》云:“伏羲制嫁娶,正姓氏”《帝王世纪》:“伏羲氏,风姓也”;《竹书纪年》云:“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风的古体,上为天穹,下为一虫,龙义。接着还为存在的母系家族定了姓:姜、姚、嬴、姬……,意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又为当时出现的男性家族定了姓,以龙为氏,他命“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对庶民以居住地的环境为氏:石、丘、沙、江、洪、谷;以驯养的动物为氏:牛、马、猪等;以周围常见植物为氏:杨、柳、桑、叶等;以天地方位:左、东、南等;以天象:云、雷、雪等;还有以生活用品为氏,如包、柴。到了周始用分封制,以诸候国地名为姓,如陈姓,以陈胡公为始祖,源于淮阳。西周时,周武王之婿妫满官拜胡公,受封于宛丘,建立陈国,也称陈胡公,县城南柳湖中有其铁墓。“通婚姻,制嫁娶”与“正姓氏”是相辅相成的,制嫁娶是定姓氏的目的,《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史》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通。”这样使人类文明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太昊陵显仁殿东侧有一子孙窑,考古测定有6000多年历史,像女性生殖器,是龙山文化时生殖崇拜的证物。最早记载,在春秋时,庙会期间,如男女有意,你摸一下,我也摸一下,会意后大家就把婚姻定下,然后到某处野合成亲,群婚乱伦由此结束,人类向文明更近了一步。
2、炎帝传说:
除了远古伏羲的传说,淮阳地域内的历代传说很多,我们随着历史的推进,进而考证传说的真实因素。淮阳黄花菜独与天下不同,传说和炎帝有关。相传炎帝有一女儿黄花,从小聪明伶俐,整日跟随炎帝神农干活,十八岁时神农为她选一小伙,命二人成亲。一日,神农问黄花:“女儿,要出嫁了,想要些啥东西?”女儿黄花红了脸,抬头一看满地麦子金黄,随口说:“儿要黄地一百顷。”谁知道神农听岔了音,把“黄”听成了“荒”,神农手往南一指对黄花说:“好了,这荒地归你了。”过了三天,黄花成亲了,夫妻俩一看,地里不是金黄的麦子,而是满地的野草,哭了七天七夜。神农闻讯后很后悔,用法术把荒地变成长满金针的黄地,因为黄花哭了七天,神农给没朵花长上了七个芯。至今淮阳地域内称黄花菜为金针菜,而且天下独该地黄花菜长有七芯。《史记.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都于陈”,炎帝部落本位西部部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皇帝炎帝”,《水经注.渭水》条注“岐水又流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皇帝为姬,炎帝为姜。”《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登游华阴,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岐水源于陕西岐山,其下游古称姜水,入渭水。这一代姜姓遗址较多,如姜氏城、姜城堡、清姜河、神农庙、姜塬等。炎帝这一部落本源于西方,怎么能在东方建都呢?据考古证实,这一部落在不断南迁、东进的过程中,完成从陕西到河南东部的迁移,这一过程不知道花费了这一部落多少代的时间。所以,神农炎帝也并非个人实体,而是崇拜火的氏族部落群体。这一部落向东发展进入中原,不断汇聚其他氏族成为华夏民族,其分支称共工氏或炎帝共工氏。《国语.周语》韦昭注引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四岳之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说的是共工活动的地方和共工氏有关系的四岳,他们被称为共工之从孙,其后裔可数者有齐、申、许、吕。《国语》:“齐、申、许、吕由太姜而生也。”这四个国家除齐外大都在中岳嵩山一带,后来申、吕迁到南方,《国语.郑语中》说:“当时国成,南有荆蛮、申、吕、应、邵、陈、蔡。”这里陈、蔡就是现在淮阳一带,为炎帝后代。根据部族的发展,部落意识的发展,炎帝都陈说不无道理。
(未完待续)
|